畏难情绪的存在对孩子是有非常大伤害的,特别是让孩子产生半途而废的状况,假如学习重压大的状况下会让孩子舍弃学习,所以父母要特别看重,发现苗头准时交流疏导。
孩子畏难情绪存在是什么原因及整改手段
1、承认孩子平凡,树立自我比较意识
爸爸妈妈第一要认知了解,孩子并非天才,但孩子是否人才取决于爸爸妈妈的培养,父母应该相信孩子,对孩子抱有肯定的期望,但在每一次考试过后,不要和其他孩子比较,要教会孩子与自己比较,只须这次比上次进步,就算是一点点,都是值得快乐的,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要夸奖孩子,培养孩子自我比较的意识。
2、帮助孩子重建自信
用事实鼓励代替敷衍鼓励
爸爸妈妈要帮助孩子重新打造起我们的自信,先让孩子完成一些很容易达到的事情,然后在孩子完成后爸爸妈妈给予肯定的夸奖和鼓励,帮助孩子获得收获感,从而一点点相信自己是能行的。但应该注意一点,夸奖、鼓励孩子的话不要敷衍,来来回回就那样几句,应该注意结合孩子完成的事件来鼓励。
示弱优于示强
爸爸妈妈可以在适合的时候向孩子示弱,表示自己没办法完成,需要孩子的帮忙,譬如:这一题母亲不会做,孩子可以教我吗?如此的示弱有益于孩子考虑问题,毕竟在孩子的思想里,自己是依赖其他人的,忽然的身份转变会让孩子产生责任感,也就会愈加卖力学习。
面对困难时,孩子为何会产生畏难情绪
1.孩子有固定型思维,觉得自己没办法战胜困难
孩子是通过外在的评价,打造对我们的认知的。假如爸爸妈妈从小就否定孩子,譬如说一些“你真笨”、“你干什么都不可以”之类的话,那孩子就会信以为真,把爸爸妈妈的评价当做自我评价。
如此的历程多了,当遇见比较难的事情时,孩子的第一个反应就是:我非常笨,我办不到。在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下,孩子会更不自信,也就更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。
研究指出,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下,孩子会觉得我们的智商和能力是千篇一律的,后天再如何努力也没办法提升,因而愈加害怕失败,不敢面对挑战。可以说,固定型思维模式让孩子失去了自信,即便面对不是特别难的问题时,也容易因怀疑自己而产生畏难情绪。
2.孩子对自己需要高,高估了困难的困难程度
有的孩子虽然年龄小,可对我们的需要却一点也不低,主要表现是,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事情,都需要自己做到最好。这种高需要,可能是孩子的自我需要,譬如一些孩子从小就有完美主义的倾向;也会是父母强加的,譬如父母定下严格的规范,需要孩子达到。
高需要虽然有正面用途,但也容易让孩子没办法正确、客观地剖析困难,或许会致使高估困难,强迫自己去做更多的筹备。但,这类筹备工作不但没帮助孩子打造自信,反而让孩子愈加焦虑,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,不敢随便尝试。
3.困难本身太难,远远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
当孩子处于舒适区时,会感觉非常放松、有掌控感。譬如,学习没困难程度的常识,或者做熟知的题目;处于学习区时,孩子努力之后,可以解决问题。譬如,学习一些稍有困难程度的常识,或者做一些新题型。
而当问题太难,孩子就容易陷入恐慌期,产生畏难情绪。譬如,让一个26个字母都记不清的小学生英语考满分,或者让没学过游泳的孩子直接训练跳水。另外,科学研究也表明,人类的大脑天生就会排斥超出能力范围的事物,当孩子没能力去完成一件事情时,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。
孩子畏难情绪重,是由于爸爸妈妈的这4个错误做法
爸爸妈妈不允许孩子失败
有时,不是孩子抗挫力差,而是爸爸妈妈不允许孩子失败。爸爸妈妈越不允许孩子失败,孩子就越害怕失败。越害怕失败,心理承受力就越差。爸爸妈妈不允许孩子失败,就是无时无刻在给孩子传递:失败是羞耻的,失败是不允许的。一次次不允许,孩子就会内化成“我不可以失败,我应该成功”。
爸爸妈妈对子女过于保护
对孩子过分娇纵过头,使得孩子过于依靠爸爸妈妈的保护。一旦长大一些,孩子走出家门,就更容易受挫。由于孩子会过于以自我中心,最后失去不少。而没人可以像家人那样去满足他,孩子遇到事情就会出现畏难就逃避或推卸。
在人际关系上,尤其是亲密关系上也困难重重。他们的困境是:我的家人已经对我这么好了,我非常难找到一个像我家人这么好的对象。他们的心,甚至他们本人,就一直停留在原生家庭里面,走不出去,没法真的有能力经营我们的家庭。
爸爸妈妈喜欢吓唬威胁孩子
有些父母平常用老师吓唬孩子,会让孩子恐惧上学,对学习也产生了畏难的情绪。甚至是还没有入学,就已经不喜欢学习了。
父母吓唬孩子,会让孩子把父母的恐吓当成现实,进而让孩子从小产生不安全感,甚至不敢信赖其他人、产生心理障碍,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成长,产生畏难的情绪。
爸爸妈妈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
有些孩子在遇见难点时会责备自己,或转移到其他话题以逃避困难,甚至故意一错再错消极抵抗。但还有一部分孩子的表现却完全不同,碰到更难的任务时反而愈加开心,喜欢挑战更想去尝试。
这部分孩子的行为与思维模式给了德韦克非常大的启发,并由此提出了“固定型思维模式”和“成长型思维模式”的定义。拥有“固定型思维模式”的孩子拒绝尝试,害怕失败。而拥有“成长型思维模式”的孩子渴望挑战,拥抱失败。